第四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305 >> 2017年11月30日 星期四  共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我们仨》读后感


我第一次听到杨绛这个名字是在小学时,第一次听到《我们仨》是在高中,第一次看则是在高考后。

我很喜欢《我们仨》书名,简简单单的“我们仨”,让我一下子就有了想了解杨绛先生家庭的欲望。这本书从杨绛先生的梦开始,一个关于他们一家三口的万里长梦。

首读《我们仨》,越读下去就越有种很奇秒的感觉。仿佛身边多了一位亲近的长辈,愿细致地为我讲述他们那一辈的故事。于是,我倾听着,这位老人以平常而深情的语调、以深刻而温柔的方式去怀念“我们仨”。从一起留学到后来结婚喜得爱女;从回国后的几经波折到辗转安居;直到最后,她最亲近的两个人相继离开。故事有喜有默有动容,触动内心并有知觉地发生了一些改变,仿佛种子般,潜藏在心底静候着破土发芽。

二读是在深夜,以听书的方式,用心地从字里行间去与她的灵魂对话。从故事感受到了老人对事物的经历和看法。既关于读书、关于原则、关于排挤、关于适时的沉默;也关于相守、关于离别、关于选择;还关于时代动荡中的感情,不论是亲情、友情又或是爱情。一点一滴,渗透生命,又滋养出新的生命来。

一个幸福的家庭必定有它的传统,哪怕它是古怪的,让你像对仪式般遵循,想起来就觉得温暖。三人的家庭生活,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单纯且与世无争的氛围以及浓浓的亲情。书中有这么一个细节,他们喜欢记录所见所闻或思念之情,在家的也会记下琐琐碎碎的事情,这些他们称之为“石子”,有空会经常在一起“把玩欣赏”。我想,“石子”就是他们爱最真实的反映。爱是需要表达的。这些“石子”,其实就是一份份爱的表达———炽热也好,琐碎也罢———总之,相互的爱恋和关怀,都让这些“石子”说尽了。爱,如果行动了,又表达了,不是更让对方了解和明白了吗?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就是这段话,让我心生莫名的喜爱。更让我对杨绛先生充满了崇拜之情,他被钱钟书先生称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大家对杨绛先生的评价是一一智者,因为生活上的智慧与学问上的智慧,他们活出了与众不同的丰富人生。他们真的做到了与世无争,真的做到了超越世俗。

正如林筱芳对杨绛的评论一般“文章其沉定简洁的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书中最后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路在何方,家在何处?愿杨绛先生在这寻寻觅觅中永远怀着我们仨这份曾经的幸福。 (文 广体记者站 朱烁璇)

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X1024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