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至5月10日,我校05届优秀毕业生刘军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武汉报道团领队、南方都市报首席记者的身份志愿前往武汉,此后又任广东赴武汉报道团领队。他多次深入高危“红区”,用笔头记录抗疫一线实况、报道医护人员与死神抢夺生命的一个个瞬间。
他说,在武汉,我经常思考,如何通过报道推动抗疫工作有效开展,如何让问题得到快速解决,如何与武汉人民、医务工作者们一起尽快赢得这场生命保卫战。
三次请战 敢当“离死亡最近的记者”
2020年1月23日,距春节还有2天。
原本计划年尾做个小手术的刘军,眼看疫情在武汉爆发并蔓延至广州,坐不住了。1月23日晚,他向报社相关领导表示,希望留守广州报道疫情。之后,他退掉次日回老家的机票。
1月24日是除夕夜,下午,刘军收到新消息:广东省援助湖北医疗队第一批130名医务人员将星夜出发,增援武汉。刘军立刻向报社领导申请随行,此后,他连续三次请战,最终获允,担任南方报业武汉记者团领队,后又任广东赴武汉记者团领队。
2月5日,刘军团队抵汉。那正是武汉最困难的时候。6日上午,还没有经过安全培训,先接到集体任务——采访23位治愈出院者。这是疫情发生以来,同时出院人数最多的一次,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
当天,刘军与同事在只有一个口罩的情况下,在医院逗留、采访了大约40来分钟。下午回到酒店后,直至同行提醒,才意识到这是“不要命”的行为,心里隐隐后怕起来。
然而,在此后的采访中,防护服破损、口罩落地、呼吸道暴露等突发事件接踵而来,医务人员被感染、被隔离的消息时有发生,刘军团队也曾被迫连夜转移住所……这些事情发生在自己身边时,大家才忽然意识到,与病毒感染之间的距离瞬间变成了零,与死亡的距离也变得不确定!
在最初接触到的23位治愈者中,只有个别愿意“谈谈”。其中之一,便是《一对武汉夫妻生死劫》主人公张小薇。
两天后,正值中国传统佳节——元宵节,刘军站在马路边,第一次拨通了张小薇的电话,“我们是参加合唱团会演时被感染的,我先被确诊,三天后我老公也发病......”张小薇在电话里静静讲述着她和老公死里逃生的经历,当时她还不愿意回忆太多细节。
电话另一头的刘军却听得心惊肉跳,“我终于理解治愈出院患者的沉默,他们依然还没有从悲痛和恐惧中走出来,他们害怕出院后病情反复,害怕死神再次降临。”在张小薇的讲述中,刘军被那份不离不弃、互相搀扶走出疫情阴霾的夫妻情所打动,更被他们对生命的执著,坚强、乐观的心态所感染。
这对陌生的夫妻牵动了刘军的心。
此后,刘军每天和他们微信沟通,“我小心翼翼,不敢多问,生怕再次勾起他们内心的伤痛。”除了关心他们病情的发展,刘军还经常和张小薇交流做美食的心得,约夫妇俩到户外跑步打球,帮助他们重拾信心……
第一篇作品《一对武汉夫妻生死劫:丈夫蹭妻子病房氧气幸存,原以为熬不过那晚》是刘军哭着写完的,他终于弄明白武汉到底发生了什么,广大武汉人民在这个春节到底经历了什么!
“我希望通过张小薇夫妇的故事,鼓励尚被病魔缠身的患者勇敢面对病魔,给大家更多信心,也鼓励患者的家人和社会给患者更多的爱,给他们更多温暖。”这篇用爱成功战胜病魔的故事,是外界最早看到的,患者详细讲述武汉疫情和亲身经历的报道之一。
距离ICU插管病患不足半米
在获准进入同济光谷医院后,为了记录完整,刘军和医护人员一样,全副武装,在病区里待够值班时长。他感到这里可挖的故事很多,但他并没有急于发稿,“有些东西写出来有噱头,我告诉自己,沉淀下来,做点好东西”。
在跟采过程中,刘军获取了一条重要线索:在同济光谷医院,6名本院医生,加上4支驰援医疗队的12名麻醉科医生,再加2名麻醉科护士,组成了一支20人的插管小分队。这支队伍常常要和患者口鼻相对,暴露在高浓度病毒气体下,他们自称“冲锋队”,其他同事敬称他们“敢死队”。
“什么叫‘敢死队’?就是明知道危险,还要冲上去!”刘军心生敬佩,向医院提出近身采访的请求。为了熟悉环境,他事先三次进入同济光谷医院ICU病房预采,确保正式采访能够一次完成。
2月20日上午8点半,临出发前,刘军再次叮嘱同事注意安全:“在里面避免弯腰,动作要缓慢,不然防护服会吸进去空气”。10点钟,他们做好了标准的三级防护,而“敢死队”医生比他们再多戴一层手套,接近患者口鼻时,还会将防护面屏换成罩住脑袋的负压面罩。
每一例插管操作的限定时间只有90秒,在ICU病房的近3个小时里,刘军团队抢抓住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高危90秒”。为了观察细节,他越凑越近,被提醒和阻拦后,则会退到床尾处,如此反复探看,最近时,他离患者不足半米,离张开的口腔只有一米左右。
他更注意到,闷热起雾的防护服下,如此精密的手术,医护人员们是靠着雾气间的缝隙去看,凭经验甚至是感觉摸索着去操作。
那一天,当刘军脱下防护服,整个人就像刚淋完一场大雨。
回到驻地酒店,提笔写起这支“医生敢死队”,他又忍不住哭了一场,“眼泪哗啦哗啦的”。
2月23日,《武汉医生敢死队:高危90秒与病毒源最近,最怕晚上ICU插管》在“南方+”APP推送,第二天浏览量已是999万+,还被新华社、央视、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平台广泛转载。
同济光谷医院的医护人员们看到报道,找到刘军说:“我们的工作,被你们体现出来了。写得真好,拍得真好!”
后来,他还做过关于ICU病房的梦,“过程很完整,感受也很清晰”,每一个从ICU病房走出去的人,都是九死一生,非常不易。
刘军感慨,“所以,我对白衣天使、白衣战士们的敬意发自内心。”
“救治工作那么难 要为他们带来信心”
二月份的时候,武汉的救治情况并不理想,居高不下的感染率、病亡率,抗击疫情面临的重重挑战,击溃的不仅是病患,还有许许多多救人心切的医护人员。
在武汉同济光谷医院,每一天的疑难与死亡病例讨论会上,“这个病人为什么会死”“能不能不死”的诘问声声振耳,连刘军也被那种“沮丧、自责、无力”的低气压笼罩了。
“希望能够带来信心”,刘军想用他最熟悉的图文影像给医护人员打气,这个想法跟同事一拍即合,很快,一组名为“最美逆行者”肖像海报燃爆了全国。
那是一群一线医护人员刚下战场的面孔,正如刘军的摄影搭档钟锐钧所说:“虽然憔悴,甚至伤痕累累,但他们依然是最美的。在他们眼中,没有彷徨和恐惧,只有快乐,平静,自信,坚定。”
这组肖像在报社各新媒体平台的浏览量突破千万,并被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新华网、腾讯、新浪、网易等超过160个媒体渠道转载。
从2月17日晚起,以这组肖像为原型的“为最美逆行者亮灯”致敬行动点亮了全广州“小蛮腰”、猎德大桥等地标建筑的30多个巨幅LED屏。礼赞英雄,一呼百应!紧接着,这些带着伤痕的笑脸绽放在了全省21个地级市的上空。
夜空中的致敬,无声而隆重,抚慰着那些破碎的心,更将全社会的共鸣汇聚成一股股暖流。
听说照片发出后,有饮料公司因医护人员的一句“想喝饮料”直接捐赠了几百箱产品,还有护肤品牌捐出100多支修复乳霜,觉得自己“算是做了一件好事”。
而当时身在一线的445名全国各地特派记者,也慢慢得到了大众理解和认同,他们同医护人员一样是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地冲到了最危险的地方。
“武汉需要什么 我们就做什么”
在驰援武汉的高铁上,刘军脑中浮现的,是十多年前的广体课堂,那时大家激烈讨论着新闻作品《饥饿的苏丹》,对新闻价值与社会伦理的对立问题争论得不可开交。
在武汉也会遇到么?刘军问自己。
事实上,在武汉的每一天,类似的情况无数次发生在眼前,但很自然,几乎不存在选择困难、内心纠结——“没有哪篇报道是不可或缺的,但生命是唯一的。我自然而然地与患者亲近,与医护人员交流,很多时候目的不是为了报道,也不是怀着收集信息的目的去获得信任,而是发自内心的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刘军团队不仅走进医院,也走上街头,走进超市、菜场和社区。他写同济光谷医院里17支援鄂医疗队的精密配合,报道受到国务院重视,要求总结该院经验,在湖北省全境推广,国家卫健委主要领导亲临调研;他利用各种渠道协助征集线索,收集、梳理收治隔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抗“疫”决策提供参考;他组建网络平台,整理发布病患求助和医疗资源求购信息,召集医护家属和基层党员勇敢走出家门去做志愿者;他陪伴抱着胸片、头戴塑料袋彻夜等候床位的老人,他帮护士姐妹搬运氧气瓶、呼吸机和医疗垃圾;他建立微信群给患者做心理辅导,他约治愈者到户外跑步打球……
4月8日零时起,武汉市正式解除离汉通道管控措施,有序恢复对外交通,在大批驰援医护者纷纷“回家”之际,刘军团队还坚守在“阵地”,做起了直播带货、号召全国网友“吃”援湖北!
他向网友们推销潜江小龙虾,不仅直播揭秘龙虾的生产全过程,还变身“试吃员”,边剥壳边展示,“太棒了!我们已经吃了两个月的盒饭,这对我们来说太好吃了。”
直播仅一个半小时,共吸引180万+网友在线围观,认购价值超过2.2亿元。
“在武汉,我们没有个人利益,武汉最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只求这场抗‘疫’保卫战有一个好结果。”刘军说,经此一战,他对“记者”有了更深的认识。